100.02.12雲林斗六斗南--尋幽去
晴朗的天氣如果窩在家,真是對不起良心啊!找找附近景點走走去,就算只是踏青!就算只是呼吸不一樣的空氣,哪怕只是簡簡單單的小巷小徑,依舊能吸引目光,帶領我們回到年輕初時共同出遊的甜蜜回憶.
阿國獅嘴大王魷魚粳(魷魚嘴粳創始老店)--
斗六太平老街--
斗南車站(日本人在台灣建造的最後一個火車站)--
龍虎堂--
沈福來古宅(目前台灣唯一仍供居住的茅草屋)--
溫暖的家.
傳說中的神龍甩尾呀!很多電視及平面媒體已經報導過,參觀人氣很旺!
「阿國獅出一張嘴,美食傳遍全台灣」位於斗六市的阿國獅嘴大王魷魚羹,可真的是上港有名聲、下港有出名,就連雲林縣政府觀光局也推崇為雲林小吃之第一名店。
阿國獅已是第三代傳人了,早期從路邊攤到現在成為千坪的總店,全國連鎖有200多家分店,不但供應全台灣90%的市場專賣,全國首創的「滷魷魚嘴」也成為斗六最具代表性的名產。
「一隻魷魚一隻嘴」,化腐朽為神奇,將魷魚的嘴加上獨家的滷汁做出最棒的料理,一份堅持的好味道,魷魚嘴羹、魷魚羹的古早味流傳了六十多年,讓老饕們愛不釋手,每到用餐時間幾乎是天天爆滿。我們看到的正也是人滿為患.
魷魚嘴粳.
營業電話:05-5354010 營業地址:雲林縣斗六市大同路112號
營業時間:早上:08:30至晚上07:30
推薦美食:魷魚嘴羹/滷肉飯/滷魷魚嘴/魷魚肉羹/魷魚盤
魷魚嘴羹.
滷肉飯.
鯊魚煙.
燙個青菜.
再點個"三色蛋".
飯後到斗六太平老街走走消化一下,斗六太平老街從「斗六門」圓環新地標,到路底舊稱「觀音亭」的永福寺,全長約六百公尺,街屋風貌以日據時期仿歐洲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為主,是雲林縣景觀最特殊的街道。
雲林斗六太平老街位於斗六市的太平路上,從斗六圓環至斗六郵局為止,約600公尺。從前當地人稱為斗六大街,最大的特色是有80多棟日據時期巴洛克式的老洋房。
太平老街融合西洋巴洛克、日式及閩南式建築風格,在台灣老街中獨樹一格,走訪其間,欣賞豐富多變建築藝之美,思古幽情油然而生。
老街街屋面貌獨特,路旁兩排現存約90棟的仿歐洲巴洛克式二樓洋房,分屬日本明治、大正及昭和三個時期,雖然至今已有80至90年,但仍保存完整。建築正面有清水磚配合洗石、磁磚或水泥粉刷,頂層山牆、窗前花台、四周亭柱紋飾繁複。
太平老街的女兒牆絕大多數都有刻意裝飾、做造型,有用泥塑雕飾表明屋主姓氏;有搭配剪黏,做成書卷;有以彩瓷拼貼,做成西洋花飾等等,還有龍鳳、人物等圖案,甚至還將家訓或對聯,刻於山牆下的立柱上。
引用:http://travel.udn.com/mag/travel/storypage.jsp?f_ART_ID=10495
斗南車站是日本人在台灣建造的最後一個火車站,也是目前雲林縣境內佔地最大的車站,曾經是雲林對內對外最重要的交通樞紐。
車站大廳部份作成重簷形式,上方以四斜屋頂構成,下方屋簷出挑,形成簷廊,強烈表現出日式風格,值得存留。
斗南站原稱他里霧,1920年改稱「斗南」.
玄關口門廊七根水泥圓柱,造形四平八穩.
雙簷瓦頂,中間通氣窗,磚造水泥結構.
這是台鐵車站中,最長的一座木造座椅,這座木造座椅有多長?這張台灣最長的木質座椅(右側木椅),全長約24公尺,形成一個L形結構,大約同時可以容納60名旅客候車休息。
奇特的火車頭往上衝的場景.
我們要找的是創建於日據昭和年間的斗南派出所,結果......拍錯了!不是這一所啦!不要濫竽充數!!
位於火車站旁的倉庫空間運用--生活美學館.
裡面有"他里霧"的詳細介紹.
準備進攻下一站--龍虎堂!
緊鄰龍虎堂旁的土堀厝.
「龍虎堂」結構以磚木建築為主,坐東朝西,分門樓、正殿廳堂兩落,中間形成內埕的祭祀空間。中央高塔為「鐘鼓樓」,門樓內的亭廊前,左右各有蓮花水池,為賞蓮休憩的所在。門樓山牆採波浪弧形白色曲線,山牆上的「卐」作為裝飾的圖騰,搭配紅瓦為「龍虎堂」視線的焦點。
「龍虎堂」位於雲林縣斗南鎮舊社里長榮路,在火車站的後方,由於就在縱貫鐵路旁,只要是搭火車,不論南下經過斗南後,北上在進站前,往東邊看就會發現一幢醒目的西方風格的建築,但山牆上卻以佛教的「卐」作為裝飾的圖騰,總會吸引許多好奇的眼光。
引用:http://naturallybread.yam.org.tw/2006-oldhouse/oldhouse-long/oldhouse-lo-index.htm
斗南龍虎堂→煙毒戒除的神蹟 .龍虎堂的本堂。山牆的形式較為西化後的風格,類似簡約的裝飾藝術風格或文藝復興建築風格,兩旁的廳房設計簡約,為一處相當恬淡卻輕柔優美的建築.
日治初期,日本行政長官後藤新平對吸食鴉片採漸禁政策,但卻於1897年發布「台灣鴉片令」,設置鴉片專賣制度,指定專賣商,用以籠絡並控制地方仕紳與煙民 。但另外一方面卻又鼓勵民眾戒除煙癮,而龍護堂就是在這種被取締傳法的時空背景中,將齋堂開放收容民眾勒戒煙毒,找到維續的方向,但其他地區的齋堂就沒這麼幸運了。
「龍虎堂」結構以磚木建築為主,坐東朝西,分門樓、正殿廳堂兩落,中間形成內埕的祭祀空間。中央高塔為「鐘鼓樓」,門樓內的亭廊前,左右各有蓮花水池,為賞蓮休憩的所在。門樓山牆採波浪弧形白色曲線,山牆上的「卐」作為裝飾的圖騰,搭配紅瓦為「龍虎堂」視線的焦點。
只能隔空興嘆!
「龍虎堂」主體建築於二次大戰期間,遭美軍轟炸而全毀,戰後沈相當與信眾自力鳩資重建,由於戰後物資短缺,曠日費時,興建工程於民國50年間才完成,也底定今日之形制與樣貌。
除熟識信徒外,日常對外並不開放參拜或參觀。
話說:沈福來先生年輕時在澎湖打工,看到那兒有名的榕樹,立志回家種一棵更漂亮的榕樹,於是在31歲自家門前種下這棵樹,因為做過木工、捆工,對樹木有親手得來的經驗,無師自通,抱著「"自己看了會開心」從這棵樹創造出一尾「巨龍」。
龍珠.
光是龍舌頭就花了10年時間耐心等待才完成。
沈福來先生和太太居住的茅草屋是阿公時代所建,主體建築已有一百多年,是舊社百年茅草屋.
宅內,花木福疏,有許多屋主自行栽種;細心 培養;精心修剪的外形雅致、造型各異的榕樹及灌木,宅內牆外有一由榕樹修剪而成,長約 二十公尺 的樹龍,造型細膩、壯觀,據聞,曾有人出價三百萬元購買,但被屋主婉拒,因為那一條龍已被舊社里民視為鎮里之寶。
我們一家子正在討論到底是幾棵榕樹啦! 正解:一棵. 真是了不起!無法想像!
茅草要每六年更換一次,屋子則是竹架芭牆的「竹管厝」。屋頂的茅草每六年必須更換一次,茅草約鋪五、六層厚。因為需要的茅草量很大,現在茅草又不易尋找,以前主人曾經想放棄茅草改用鐵皮屋頂,但經媒體披露而找到了熱心提供茅草的民眾,百年茅草屋的特色才得以延續。
竹架芭牆是「編竹夾泥」的其中一樣,但是「編竹夾泥牆」不一定是「竹管厝」。竹管厝指的是構造用竹子,但牆身是編竹夾泥的方式。但「編竹夾泥牆」的構造也有可能是葦木,而「編竹夾泥牆」又稱「編仔壁」所以有「編竹夾泥」的房子又稱「編竹夾泥屋」。
園子裡面修剪成一隻鳳,相當具有鄉野特色。
這漂亮的庭院就在僑真國小對面,台一線旁,也就是天橋下。
位於斗南鎮舊社里的沈宅係一百年老宅,其造型為一竹土茅屋的三合院,院內均為屋頂覆蓋蔗業茅草之傳統竹管厝,屋架結構、外牆、隔間、地基均很完整,廳內竹管屋架上方還留有二次大戰時掃射的痕跡。屋頂茅草5-10年須更換一次,均由已年高七十但仍身體健壯的屋主沈福來自行更新。
這棟茅草屋牆體的竹架結構保存了傳統工法,也就是橫向竹子大小頭必須交叉貫穿縱向竹架,「公母顛倒插」結構才會堅強。而為了使縱向竹子能夠筆直立起來,所以縱向竹子必須在竹節處進行「閹割」過,也就是鋸一塊竹片下來,順勢把竹子刁直。 因此這棟茅草屋的保存不僅保存了舊建築的屋體,也保存見證了傳統的竹茅屋工法。
目前台灣唯一仍供居住的茅草屋.
磚砌牆基搭配竹編篾仔壁,屋架除了邊牆少數磚柱,大多使用竹竿支撐,連出簷的拱架都是竹料,充分顯示著竹子和傳統本島生活的密切關係。
茅草屋頂下不用蓋任何瓦片或木片,這樣才能通風,而外頭的雨絕對滲不進來,全部都會隨著植物纖維,緩緩向簷邊流出去。
媲美世界文化遺產─日本白川縣的合掌屋。
《注意》斗南沈家茅草屋仍是私人民居,拜訪時千萬要有禮貌。
《注意》沈爺爺表示不會再換茅草屋頂了,要讓他慢慢壞掉,大家有機會拜訪多多鼓勵沈家
人, 因為珍貴的不是茅草屋,而是沈家兩老努力傳承茅草屋的那種可貴精神。
一想到不會再換茅草屋了 ,就覺得很可惜!不過沈老先生年紀大了,爬上爬下倒是很危險!也許有人會納悶?為何不找人來換就好了,其實重點是:現代人會更換茅草屋的技術有幾人?
轉貼:TShopping 綜合論壇 http://www.tshopping.com.tw
留言列表